速食社會
最近在看一本書,書名就叫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,雖然翻譯得不好,感觸倒很深。這本書一開始提出把書讀得更深入的技巧,後半部分說明如何把這些技巧應用在各類書籍上。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走馬看花地讀,看完沒幾天就連書的內容都記不太得,更不用提有學習到什麼了。對,這本書的重點在如何深入的閱讀進而成長。
在blogger的自我介紹中,有一格『喜歡的電影』,一格『喜歡的書』,一格『喜歡的音樂』。在五分鐘之前,我面對著這三格發呆。在資訊流動這麼快的社會,比起以前的人我看了更多的電影、更多的書,聽過更多的音樂。但諷剌的是,這些資訊真的只是流過而已。要填『喜歡的電影』,我甚至連一部電影的名字都想不出來。是不是一切都因為太快了而變得不深刻?事物的價值是不是因為出現得太迅速而變低?
有形的物品的確是這樣。工業革命之後,機器取代人力,以更短的時間做出更多甚至品質更好的產品,於是各種本來是奢侈品的得以廉價出現,人們的生活進步了,社會也就進步了。歐陸百年銳於千載的發展,被認為是一個國家成長的必然模式。『數大就是美』,詩人也不禁發出喟嘆。
但在有形的物品之外,『理念』也得已以廣播、電視、電影、音樂等各種形式快速流通而且有商品化的現象。譬如說浪漫這個理念,被包裝成一年三度或更多的情人節,如果情人們不在這幾天花點錢,做一些『浪漫的事』,就一點也不浪漫。但是地表上的情侶們集中在一年的幾天,以近乎複製的手法做一些相似或相同的事情,這樣就可以被稱作浪漫?可笑!當理念得以快速傳播了,增加的不是真正了解這個理念的人,而是只了解一部分就以為自己懂得全部的人。聽著收音機放的音樂,很多人可以如數家珍地分出這是節奏藍調、這是搖滾,但是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他琅琅上口的辭彙背後的靈魂?
在速食社會裡,資訊以原始粗糙的樣貌,藉由高科技的資訊網路快速地流動著。若不能在紛雜的資訊裡找到值得學習的部分,若有幸遇見值得學習的部分時卻不深刻地學習,我們只是沒有內容的穀。